成都图书馆十楼古籍部,是整座图书馆里最“神秘”的场所。与人来人往的图书外借室不同,这里鲜有读者的身影。幽深的陈列室里,静静“躺”着十余万册古籍;其中善本422种,4764册。成都图书馆里最有价值的珍籍善本是什么?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古籍部主任刘英洁细数成都图书馆里珍藏的古籍之最。
最有史料价值书信
《林中丞书信集》
看点:用薛涛笺书写,存云贵川史料
馆内所藏的明刻本中,较为珍贵的还有《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二十家子书》《潜龙堂画谱》等书,尤其是明朝万历十六年的《宣和博古图》。
“《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全书著录了宋代皇宫在宣和殿所藏古铜器839件,是当时古器物集大成之作,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刘英洁如数家珍,书中所著录的青铜器分为二十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编排。每器件皆摹绘图形、款饰、容器、重量,并附以考记,在分类和考订方面有所成就,是考古重要工具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刘英洁介绍,该藏书为24册完本,并且绘图精美,所谈到的青铜器鉴赏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该书已入选《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
再造善本 普通读者也能零距离成都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成都图书馆馆藏11万册古籍,之前几乎都是“养在深闺”,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进行保护,读者几乎不可能见到这些古籍善本的庐山真面目。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该馆已联手四川大学,与古籍善本专业再造机构华宝斋合作,再造《食宪鸿秘》《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林中丞书信集》以及《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共4本古籍善本。再造版本中,不仅内容忠实原作,就连印章、笺纸也如出一辙。研究人员可以阅读该版本,而不需赶到善本珍藏地,普通读者也能与古籍善本零距离。
来源:成都晚报
记者 钟茜 摄影 王浩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