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古泉网
作者:刘飞燕 华夏古泉网创始人 新浪收藏专栏作家
[古钱币收藏杂谈之二]
秦汉钱币:半两五铢后新莽 “孔方兄”出世传千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至东汉灭亡这四百五十年里,圆形方孔钱逐渐取代刀布,虽经反复(王莽币制改革),但“孔方兄”正式出炉,成为中国古钱的代名词。它为以后钱币的标准化和大量铸行奠定了基础。
半两:方孔圆钱的鼻祖
半两跨越战国、秦、西汉三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半两重量不一。
秦国时期,中原盛行刀、布币,秦因地处边陲,据说中原诸侯都不愿搭理他,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系统——半两钱。这种钱记录重量而不是铸造地点。计重采用铢两制(不同于中原的“釿”),半两即十二铢,约八克。 但从实际出土看,半两大多轻重不一,重的十多克,轻的仅四、五克,这给使用带来不便,也说明当时秦国的商品经济不发达。
战国后期至秦统一全国,半两钱逐渐标准化,重量大多控制在七至九克。秦灭六国后统一度量衡,半两钱就成了全国唯一的法定货币,并影响后世几千年。
刘邦建立汉朝后,沿袭秦制。汉初铸钱仍为半两,但重量却比秦半两轻不少。初时百姓也可铸钱,自然越轻成本越低,以至小到像榆钱叶一样,钱币界戏称“榆荚半两”。这种劣质钱显然阻碍经济发展。汉文帝时采取私铸官验制度,开始铸造一种标准的“四铢半两”,钱重四铢,约为秦半两的一半,文字为小篆,但已有了隶书的味道。
四铢半两因形制规整,具有稳定货币经济的作用;再加上当时国家稳定,因此大量铸行。如今汉初贵族的墓葬中有时一次就能出土上万枚。
汉武帝开始尝试货币改革,起初想推行三铢钱,但可能因面值太小不久就废止了,于是就有了货币史上的另一杰作——五铢。
秦汉钱币的热门品种远不止以上三种。其实,像新莽“十布”,一直都是藏家追逐的热点;集齐“六泉十布”,更是收藏者的梦想。对于入门者而言,新莽钱币中的大布黄千、货布,铸造精美,价位不高,也是不可或缺的藏品。
希望选购一枚心仪的古钱币,可以登陆华夏古泉网www.hxgqw.com ,参与每周的古钱币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