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与心境——中国画创作中物象的选取与心境的营造”艺术对话实录:
李文亮:
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绘画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中国画与作者本身十分密切,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正所谓‘画如其人’,我个人更多是追求画外的境界与修养,这个过程也在完满个人品质和文化素养。其实完满画的过程,就是完满人的过程。我比较看重画面背后的东西,这无法用语言表达,而要用心体味。
茹峰:
到了我这个年龄,绘画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心境和理想。艺术家是通过“物象”传达自己的内心和艺术思想,通过“物”向大家传达“境”的高度。近年我的作品,已经开始淡化视觉化的感受,开始了一种向虚静平和的回归,更多地去思考艺术本身的问题。
罗颖:
艺术创作就我个人而言,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此次我的参展作品以园林为主,在这之前我还创作了一组都市题材的作品。我寻求当代人可居可游的艺术感觉。当下多种艺术共存的现象,是多文化发展的视觉体现,并存是合理且有价值的。这些新鲜的视觉感受,有助于南北画家的交流互动和不断进步。
汪为新:
中国美学里对绘画的探讨有很多,比如儒家里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道家的气象、虚静、玄淡,也包括离骚学、楚辞学、禅宗学。中国美学里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大平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些都是偏文学的内容,也可以看出来中国美学是包罗广泛的,包括六法论,诗品学说、师法论、二十四品,经过85新潮,中国画到现在,绘画观念日渐多元化。
秦修平:
我比较注重个体的感受,我的作品当中注重的是沉重感,这有悖于传统中强调的平静、愉悦感等等。我认为沉重感给人一种思考,是我对个人及社会的一种理解。除了沉重感外,我的作品还有其他几个关键词:孤独、恐惧、安全感等。
杜小同:
我2008年之前的画以人物为主,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关注到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生命状态,表现人与环境之间的间离就慢慢成了我现在的画风。绘画的动力来源于了解未知状态的欲望。
余宏达:
南方画家画工笔重彩的比较少,我有幸师从顾生岳老师,传承浙派工笔人物画是我的一个使命,同时我还在传承的基础上做一些相对现代的发展。我觉得作为人物画家,应该在写实上多下功夫,要笔耕不辍,应该把写实部分做扎实。
“七月流火”是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与北京正观美术馆举办的首次联展,继北京站圆满结束后,展览杭州站正式启幕,持续到8月19日。
主办:正观美术馆 信雅达文化艺术
策展人:耿祥龙 张春滟
开幕时间:2014年8月9日(周六)15时
展览时间:2014年8月9日—8月19日
展览地址:信雅达•三清上艺术中心(杭州市滨江区江虹路1750号信雅达国际二层)
联系电话:0571-56693737
参展艺术家(以年龄为序):
李文亮、茹峰、赵跃鹏、林海钟、韩璐、汪为新、张明弘、杜小同、秦修平、罗颖、马骏、余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