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 5人 谭盾领衔跨界
“全世界的未来”主题之下,中国馆在“艺术如何与社会系统发生更好的互动”的理念下邀请了中国当代艺术主流视野之外的一群创作者进行“民间未来”人文创造的呈现,包括谭盾、刘家琨、陆扬、吴文光(草场地工作站)、文慧(生活舞蹈工作室),一个最跨界的中国馆方案就此诞生。其中,谭盾的参展作品为《活在未来》(行为·音影·视觉),吴文光则是其近十年通过村民视角记录村民自治的纪录片《村民影像计划》。
之所以提出“民间未来”的方案,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崔峤指出这源于该机构去年对印度民间艺术的调查之后,便在想中国的民间和艺术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与此同时,崔峤也希望思考艺术的边界如何突破、跨领域创作如何进行等问题,为此该基金会提出了“民间未来”的策展主题,以此来回应此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全世界的未来”。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指出,“民间未来”是对非主流文化的多层次展示。“民间”不仅是相对政府而言的社会,也不仅是相对国家而言的人民,也不仅是相对精英而言的大众,“民间”是人间的一个永恒的充满创造性的土壤,是一个承载自由的根基。
崔峤本人也承认,此次入选的中国馆艺术家团队,只有陆扬算严格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家。其他参展人员谭盾是关注民间非遗文化传承、爱好“跨界”与多元的世界级音乐家与艺术家;吴文光则是打破艺术创作主体旧有定义,每一个普通村民成为了纪录片创作主体,“为什么威尼斯双年展一定是当代艺术展,为什么不可以是更广泛、更开放的人文平台,”崔峤向记者指出,此次出征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每一位其实都是体制外的探险家,他们的创作主体、界限都在不停地突破、改变,但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方面也不是为了跨界而选择了这五位艺术家、音乐家。
肯尼亚馆 6人(组) 中国艺术家蹭威尼斯红毯?
除了中国馆外,肯尼亚馆上的中国艺术家同样在展前便引来众多西方以及国内媒体的关注。质疑声认为“中国艺术家跟中国明星蹭奥斯卡红毯秀一样去蹭威尼斯双年展。”
事情由头是肯尼亚第二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其国家馆项目主题是“创造身份”,但参展团队当中的肯尼亚艺术家只有1位,大多为中国和意大利艺术家,其中中方艺术家包括秦风、李纲、史金凇、李占阳、蓝正辉、双飞艺术中心。这与肯尼亚第一次参展时的情况类似。
对此,肯尼亚馆中方策展人丁雪峰向新京报记者回应,威尼斯双年展每个国家馆都有自己的主题,也就是每个国家馆都是一个主题展,“艺术没有国界,策展人根据主题自主选择艺术作品参加展览,本来无可厚非。其实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各国家馆邀请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来参展并不是新鲜事。”
■ 追问
金钱操控?
自1993年逐梦威尼斯以来,这一世界当代艺术权力场对中国依然魅力不减。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上,除了主题展和中国馆有中国艺术家亮相外,还将包括三个展览为中国方面申请的入围平行展。相比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平行展扎堆的现象已有了大幅度减少。不过,中国艺术家用金钱搭建威尼斯艺术舞台的形象却在肯尼亚国家馆中被放大。加之此届肯尼亚国家馆由南京国际美术展组委会执行主席严陆根方面赞助,中国艺术家参展更是被质疑在资本操控下去威尼斯镀金,以提高身价。
对此,肯尼亚馆中方策展人丁雪峰并不否认严陆根方面的赞助,他向记者指出:“如果没有资本支持,就没有艺术展览,更不用说威尼斯双年展。哪个国家馆没有资本,哪个平行展没有资本,资本对艺术有着积极的贡献。”不过,丁雪峰认为资本的赞助并不会对艺术家的选择以及展览质量产生限制,“这次展览我早就做好方案,首先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的认同,才找到赞助人,资本对我选择的艺术家也是满意的,当然他们也提供了一些建议,但是最终决定权在我和桑德罗(注:肯尼亚国家馆总策展人)。”
而具体到中国馆方面,崔峤则向记者指出,其与艺术家的合作非常简单,仅仅是展出作品,“至于背后的收藏、画廊与我们都没有关系。”而在赞助方面崔峤表示也没有面临品牌过多的限制,“只要找到对你认同的合作伙伴,就不会因为商业去做妥协、让步。”在其看来中国馆的问题并非是资金,而是其他类似策展专业度的问题,“其实资金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即使解决了资金,也会有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