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四期出版后,正值七七抗战爆发,此后中国营造学社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期间因印刷方面的困难迫使勘误停顿了七年之久,在李庄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营造学社因陋就简,采取手写然后用毛边纸石印的方式出版了第七卷的一、二期。因是手写,故而疏漏难免,在这两册书中勘误标明的笔误就达一百多处,“壸门”一词也开始出现在不同章节中(图5),并在随后的传播中以讹传讹、沿谬成习。建国后编辑出版的简体版《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全集》等书籍中,编辑者忽略历代典籍与先辈原著,将梁思成先生早期文章中写明的“壶门”全部改为“壸门”,终至“壸门”谬传于世,以讹传讹,成为传统建筑与家具部件结构名称谬误之源头。